第三章 勒格兰僵尸

颇有争议的是,行走尸体最流行的形象就是僵尸—海地和非洲文化的僵尸人。多年来,僵尸一直与伏都教紧密相连,伏都教通常被看做是非洲/加勒比的精神宗教,带着一丝黑魔术的色彩。与木乃伊或中世纪的行走尸体相似,人们通常认为僵尸极其残暴,有时候可能会食人肉。这是人们通过无数的书籍和电影而得到的印象,但真的是这样吗?这些僵尸真的存在吗?僵尸是一些古老而黑暗宗教的肉体化身,执行着神秘牧师的命令吗?答案似乎比最初要更复杂。

虽然,大部分电影和故事热衷把伏都教(或如一些美国小说拼写为hoodoo)描绘成为一种异教,崇拜罪恶的神灵,举行让人怀疑的仪式—据说有些仪式涉及吃人和人祭—实际上的伏都教却非常不同。在探讨非洲或加勒比民间传说中的行走尸体之前,有必要先从整体上了解一下伏都教的背景。

伏都教

虽然伏都教一直被理解为一种宗教,但伏都的概念却不是宗教。伏都是涵盖了神灵信仰和来自非洲和南美洲的解释的术语。这些信仰包括康得布雷(cadomle)和巫班达(umbanda)(巴西);阿拉拉(古巴);信仰同化祭礼舞(古巴和波多黎各);以及萨泰里阿教,鲁库米(Lukumi)和妈妈瓦塔(MamaWata)(加勒比和西非部分地区)。当时也有一种名为voudoux或voudou的信仰体系,这是当时的西非国家贝宁的官方宗教(旧称为达荷美共和国,直到1975年仍是法属西非的一部分)。这些观念源自非洲民族的部落宗教,曾经作为奴隶的非洲民族穿越加勒比地区,他们的宗教也随之传开了,但他们也从西方的基督教吸纳了很多传统。因此,虽然宗教的核心思想存在于非洲人的精神世界中,但这种信仰的大部分结构和仪式与天主教、基督教差不多。毕竟,奴隶主以及把非洲人带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奴隶贩卖者都信仰基督教。

让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的是,伏都教有好些不同的流派,每一派都受到所在区域的影响。伏都教通常让我们联想到海地共和国,这是加勒比地区的伊斯帕尼奥拉岛,曾经有大量的奴隶种植园,而且很多人都认为他们的祖先来自这里,但也有好些不同说法。比如,在新奥尔良和西部路易斯安娜的河口乡村信仰稍微不同的宗教系统。另一种不同说法来自南卡罗来纳州,来自安哥拉的嘎勒民族曾在这里的种植园里当奴隶。然而,在西非也有一个不同版本,这个版本有好几种表达方式。

伏都教以基于精神世界为主要特色(幽灵会在合适的时候,穿梭于人间,与人交往),以上所述的一切形式都受到非洲和克里奥尔人的很大影响。因此,加勒比伏都教可能包含妈妈瓦塔水精灵的疗伤元素,人们在布基纳法索部分地区(原称为上沃尔塔西非共和国)发现妈妈瓦塔这一宗教。虽然新奥尔良的伏都教可能包含占卜,以及萨塔利亚(Santaria)和鲁库米的占卜元素(这在加勒比群岛和南美洲很多地方都有出现)。很多信徒都信奉他们的观念、希望和启示。此外,虽然伏都教接收了来自贝宁、尼日利亚和安哥拉等地方的“纯粹”精神宗教,在很多方面,伏都教是奴隶的宗教。这是属于从非洲被贩卖给欧洲人的奴隶,以及伊斯兰奴隶的宗教,他们在北美、南美洲以及加勒比地区的大种植园里劳碌工作。这些奴隶为直接拥有他们的种植园主采摘棉花、收集甘蔗和水稻,这些种植园主大部分是基督教徒,而且很多时候都逼着他们去接受基督信仰,有些人表面上接受了。但他们的真正信仰是伏都教。

由于伏都教的不完全性,而且主要信徒是奴隶,伏都教并不具备其他信仰和信仰体系所特有的宗教结构。例如,伏都教没有常规意义上的正规神职人员或牧师—虽然在其信徒中有一些不正式的“牧师”,却没有定期、固定或受承认的集会地,而且他们的聚会都在各大种植园里秘密或隔离的地方举行。当然,有人会断言,伏都教的信徒在从事某种罪恶行为,例如唤起魔鬼或者与黑暗的原始力量结交。

伏都教也被认为是一种“政治”信仰,这很容易理解。很多高加索种植园主住在蔓延的大房子里,里面也住着很多奴隶。奴隶主和奴隶之前的平衡不确定—奴隶可能会起义(正如加勒比地区奴隶起义一样),推翻奴隶主,将种植园据为己有。这让高加索人大为惊恐,他们不鼓励占有奴隶的平民和让奴隶起义的一切事情。伏都教属于这些煽动性信仰之一。大部分奴隶主对伏都教知之甚少,但伏都教被认为是异教和非洲国家主义的融合。或许受到人们爱喝原酒的推动,据说,喝酒是伏都教仪式的一部分。所谓的“伏都教牧师”促使他们的信徒疯狂残杀,并敦促他们颠覆他们的主子。这些观点,让人相信伏都教与邪恶和黑魔术相关,试图颠覆真理和破坏基督教的纯洁性。在主要的基督教会,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魔鬼赐予信徒们以超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这种能力伤害他们的主子,用神奇手段在上帝的秩序世界制造事端。

据说伏都“宗教”的根源源于埃维人的信仰。埃维人居住在多个世纪前叫老加纳的地方(现在的马里、毛里塔尼亚和加纳部分地区),虽然今天他们的后裔住在加纳、多哥和贝宁这些地方。这些人的籍贯无法考证,但有人认为他们可能是在13世纪左右从埃及移民过来。他们在伏特河周围定居下来,形成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产生了丰人。埃维和其他几个相关部落都使用同一种语言。据说,“伏都”这一个词,来自丰人部落方言,意思是“精神”,但也有人认为来自其他法语词源,有其他意思。

这个地区,被几大欧洲殖民势力殖民统治—英国、法国和葡萄牙—这影响了那里的个性和文化本质。来自伏都的信仰是融合的信仰,试图通过将物理存在的不相干元素在精灵作用下融合为统一的整体,让世界变得有意义。根据伏都传统,精灵无处不在,而且精灵定时干预凡间琐事。他们通常很多变,偏好小孩,而且很容易被恭维,也很容易暴怒。有一些对人类很仁慈,有一些可被人类抚慰和恭维,也有一些对人类充满敌意。但是,他们都可以改变人类命运,让他们的命运变好或者变坏,而且所有精灵都容易受到认可信徒和精灵呼唤师的影响。有时候,精灵们拥有那些与他们联系的人类躯体,以达到他们的企图。这些精灵(“伏都”)的行为,把世界联合在一起。

伦巴

与西非的伏都信仰紧密相关的是伦巴的核心要义,这是主要基于非洲中西部地区刚果河流域的信仰系统。河流的名称来自居住在这个地区的刚果人(刚果意思是“猎人”),他们在那里建立了古代王国。这就是今天的刚果共和国和安哥拉共和国的部分地区,这里出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虽然刚果人的信仰都是建立在精神世界的基础上,但它们与古老加纳和西非世界的信仰有一些微妙的不同。在伦巴的观念中,核心精灵与伏都里的精灵不一样,核心精灵不是自然的完整力量,而是已故先人的精神。在严格的伦巴教条中,只有全能的神—至高无上的神能够一直存在于时空之外。所有其他的精灵和超自然力量都在某个阶段存在于世界上。事实上,有一些最有威力的精灵(bakulu)是很多世纪之前死去的祖先。与伏都的精灵相似,人们可要求这些鬼魂施展超自然威力。多年以来,人们对精灵的信仰,与其他看法联系在一切,例如地之精灵或游荡的空气精灵。

当刚果的国王尼英噶·尼库武(nzingankuwu)在1491年开始转向信仰基督教时,他们的信仰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王尼英噶要求他的子民信仰基督教,臣民改换了信仰,并做了改变,使他们可继续旧信仰。在这种合成信仰中,死人与圣人相近,可被召回来,人们从中获取好处,有时候死者可以凡身回来,干涉人间事务。人们认为,僵尸能附在活人身上,接管物品,实现他们的愿望和旨意。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伏都信仰的特色,伦巴与之交融,而且,人们对回魂尸体和鬼魂的认识来往于人间,开始融为一体。在两种传统中,神灵附身的观点非常普遍,而且更多人开始逐渐相信死人可以被召回人间,而且可能以肉体凡身形式回魂。

流散各地的非洲人

正如前文所提及,伏都信仰系统没有正式的神职人员,例如正式任命的牧师。然而,伏都教有一种非正式的神职结构,包括可与鬼魂直接联系,并通晓鬼魂情绪和意愿的人。他们是非洲乡下农村的本地萨满—可直接与鬼魂对话的人或者已经被鬼魂附身的人。人们称他们为洪刚(Houngan)、卜哥(男性)和曼波(女性),而且人们相信他们跟鬼魂一样强大。

非洲人流散各地时,伏都教随之通过加勒比地区传至美国。从17世纪晚期开始,经过整个18世纪一直到19世纪初,美国的棉花、水稻和甘蔗种植园需要大量奴隶进行劳作,这些种植园推动了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发展。非洲奴隶价格很高,因此,非洲各海岸遭受奴隶主的系统化掠夺,他们把奴隶俘虏到新世界的大庄园里工作。奴隶把他们的信仰也带过去,这种信仰在庄园里变得非常盛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反映庄园所在地(加勒比地区、美国或巴西)的统一伏都崇拜。例如,在密西西比的棉花种植园,很多奴隶是埃维人;而在南卡罗来纳州的棉花种植园里劳作的奴隶,很多是刚果或哥拉的后裔;有一些在南美的咖啡种植园工作的奴隶来自约鲁巴。但是,尽管他们所信仰的精灵名称不同,但精灵的能力和影响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海地信仰

伏都(或voudoun)教最著名的形式是基于达荷美(贝宁)信仰系统的海地流派。这种信仰系统出现在无数的电影和小说故事里,在西方风靡一时,而且应该是最接近诅咒、致命咒符和僵尸的理念。

海地共和国是加勒比地区伊斯帕尼奥拉岛的一部分,如今是极其贫瘠之地,但曾经这里拥有无数富裕的甘蔗种植园。起先它的名字叫阿伊提(Ayiti)(山之地),本土的提亚诺民族用这个名称来描述他们的家乡。哥伦布于1492年12月5日发现这座岛屿,岛屿开始是西班牙的保护国。其中最早一位殖民者是哥伦布的弟弟巴塞洛缪,他在一座献给圣道明的教堂周围建立了殖民村落。但是,很多法国的海盗把伊斯帕尼奥拉岛当做基地,建起大型殖民地,让部分岛屿归属法国统治。

事实上,与此同时,他们谴责法国政府的海盗行为。法国政府秘密地与一位叫威廉泰尔·巴尔的海盗首领,密谋不顾西班牙的统治,在岛屿西部建立大型的海盗领地。得到法国政府支持的海盗频繁地突袭西班牙船队,他们的领地不断扩大,这意味着双方必须达成某种和解。1697年在荷兰的斯维克镇,双方签订协议,达成和解,同意将岛屿的大部分领土让给西班牙(多明戈共和国),西部第三部分让给法国人(海地),这款条约叫《圣多米尼克条约》。

现在很多海盗殖民地里,大量种植烟草和甘蔗,烟草、甘蔗价格飞涨;加上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的土地容易获取,吸引了大量法国殖民者前来。在1713年和1787年间,超过30000名法国殖民者抵达,成家立业,使圣-多明各成为加勒比地区最有钱的地区之一。岛屿的烟草和甘蔗产业欣欣向荣,并增加了许多大规模的种植园,将种植的农作物进行出口。

种植园

贸易不断增长的同时,奴隶制度也伴随增长。种植园需要奴隶收集庄家。很快,海地就满是装载黑奴的船只,这些黑奴主要来自西非,西非的奴隶资源几乎取之不尽。成千上万的黑奴来到海地种植园,这些种植园通常为法国人所有,黑人人口稳定上升。事实上,在法国殖民者看来,黑奴人口之众多,已经比例失调,达到危险边缘,因为岛屿上的黑奴数量已经超过法国居民数量。殖民者对黑奴造反的恐惧,与日俱升。

海地并不是加勒比地区唯一的蓄奴地区。英国也有好些岛屿和美国大陆的种植园,严重依赖黑奴的劳动。而且,他们与法国同仁一样,也担心造反。1667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法典,旨在控制种植园奴隶的行为。很快,很多国家,包括法国,纷纷效仿,采纳类似法律。这意味着如果奴隶想逃走,他们可能被抓回来,受到严重惩罚。虽然这的确让很多种植园的奴隶安分守己,但这也使得非洲文化转入地下,他们也需要依赖自己的“宗教”和精神(按字面意思)首领。这信仰系统借自法国奴隶主的天主教信仰,人们可在主要伏都信仰中发现一些欧洲文化元素—有时候体现在语言上,有时候体现在“宗教”结构上。这就是后来出现的源于西非和法国天主教的古老异教徒神灵的丰富混合体。

洛阿

海地伏都教的神灵叫洛阿,他们是自时间伊始就存在的实体(类似神灵)和已故先人的精神之结合体。这些洛阿可随意地在精神世界和我们所在的世界中。很多时候,他们都是隐形存在,但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也会附在信徒的身体上。如果在伏都教中有一位至高无上的人物,那就是伯恩帝(Bondye)(很多人认为,他是法国神(BonDieu)的本地堕落之神),存在于时空之外,能从某种主教上监督洛阿。人们就如同崇拜正规宗教上帝耶和华或阿拉那样,崇拜着他。有一些海地信徒认为,伯恩帝根本就不存在,这仅仅是信仰基督教的法国殖民文化对本土的非洲传统施与的部分影响而已—而真正的最高权威是达姆巴拉(Damballa)(或达姆哈拉·威都),他是高高在上的洛阿。达姆巴拉也是生殖之神,毒蛇和彩虹之神,而且是从达荷美贩卖而来的奴隶最早先信奉的神灵或实体。达姆巴拉有时候被描绘成一种大毒蛇,是民间传说中的“勒格兰僵尸”或“里僵尸”(LiZombie)。这可能是僵尸的起源,行尸走肉一开始并不是指行走的实体,而是一种能掌控生死大权的复活重生之永久精灵。

在伏都教万神殿,达姆巴拉的搭档是厄卒里·弗雷达(ErzulieFreda),她是花朵、舞蹈和音乐的保护神。她也是负责复活后成长的唯一神灵,虽然达姆巴拉仅仅是她的配偶之一(她有三位),但她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她的信徒所崇拜的信仰,与中东时代早期盛行的生殖和复活信仰相差无多。的确,如同花朵凋零又再度开放,当死人从坟墓再现时,她可能会主持他们的复活。但是,海地伏都教也有与复活相关的其他元素。

爸爸力巴

这就是爸爸力巴,即十字路口之神。在很多方面,爸爸力巴是人类世界和洛阿世界(特别是死人灵魂)中间的状态。他是两个世界的“开路人”,也看守着那些想从一种存在跨向另一存在世界的洛阿或鬼魂。人们也把他描绘成倚在拐杖上的老人或一位有羊角、有男性气概的年轻男子(在贝宁和尼日利亚),他是海地伏都教最有权势的标志。他连接着人类世界与海地地狱几内亚,死人的鬼魂或洛阿经常从这里复活,进入凡间。几内亚(不要与基尼混淆,基尼是海地海岸外的水下天堂)在镜子的另一面,围绕着隐形的生命之城—拉维娄坎(Lavilokan)—相反,这里是死人的住所。死人的鬼魂从镜子或反光面回到人间,依附在洪刚、波哥或曼波上,让人们知道他们的愿望。这些介入通常伴随着酗酒和洪亮的鼓声,而这些也是非洲文化的特色。

拉达和佩德罗

让人更加迷惑的是,海地存在两种类型的伏都教。第一种是根据上述的信仰系统,叫拉达。这个名字可能是阿拉达的堕落之名,阿拉达是达荷美的一个地区,很多奴隶都从这里贩卖出去,而且这里有埃维人、丰人和相关民族的信仰。拉达主要是关于疗伤和驱魔,而且在很多方面,它反映了伏都理念的积极方面。这个流派严重依赖岛内的法国传统,沿用了很多法语词汇和概念去解释拉达实质。第二个流派叫彼得或佩德罗伏都,有时也被称为“西班牙伏都”。这一流派更加黑暗,进攻性更强,而且就其起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虽然海地大部分属于法国,但最初它属于西班牙,依然保留着很多西班牙的影响。例如,岛内有一些西班牙种植园,进口奴隶,让他们在甘蔗园内工作。传说中,有一次,一位名叫唐·佩德罗的奴隶喝了大量混有火药的朗姆酒(这可不是著名海盗船长爱德华·蒂奇—“黑胡子”—他喜欢类似的烈酒),然后他开始了狂舞,把黑暗的洛阿召回他身边。

唐·彼得罗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巫师,从事黑魔术。他的《唐·彼德罗之舞》风靡一时,人们用它来呼唤不完整的鬼魂和死人,让其按照魔术师的意旨办事。彼得伏都有时候也被称为刚果伏都,这可能反映了刚果流域不同奴隶的信仰。很多西方人通过阅读耸人听闻的书籍,看恐怖电影,了解到了这种彼得伏都教。

虽然彼得信仰与拉达传统在很多方面相同,但它们之间也有轻微的不同,彼得信仰有更多的神灵和洛阿。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一位(或几位)是向导盖德或教宗盖德。这是让人迷惑的个体或一系列个体(取决于信仰哪一流派),此个体被转移到新奥尔良伏都教里,成为彼得传统的核心理念。有人解释这种信仰时,认为盖德是一与死人紧密相连并负责(由达姆巴拉或波恩帝任命)将死人护送到几内亚的一群洛阿。虽然在纯粹的海地伏都教中,它们无名无姓、模棱两可,但它们能附在活人身上,或占有死者躯壳,让人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这就是僵尸故事的精髓。

在其他传统中,盖德或教宗盖德是一单个实体,与爸爸力巴的职责相同,事实上,在伏都教徒心中,这两者有时是可互相替代的。教宗盖德掌控着生死大权,与复活以及让死人从墓地起来等概念紧密相连。他很黑暗,有着又毒又坏的心肠,只有用大量朗姆酒和金钱才能让他安抚下来。盖德对一切欧洲的事物都抱着强烈的敌意,而且据说,他经常守候在岔路口,看到白人经过时,就对他们做恶作剧。据说,他也是第一位死去的黑人的灵魂,人们认为这位黑人是一位健壮的矮个子,戴着一顶高帽子,抽着大雪茄,左手拿着一个苹果。

在这两种流派中,彼得伏都教可能最有政治性。1791年8月,海地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导火线就是他们杀死了一头黑猪祭奠厄卒里·丹特(EziliDantor)的洛阿—好些种植园的人都崇拜的一位女神。她是彼得教里的母亲之女神,而且有时候被尊称为“克里奥尔人的麦当娜”。祭礼由一位德高望重的洪刚——达特·博克曼(DuttyBoukman)执行,他后来被法国政府送上了砍头台,他自己也成为洛阿。起义中的暴行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们喝了未经处理的酒。原酒从种植园里生长的甘蔗提取而成,是彼得信仰的主要内容。当时,两大流派的信徒同时发生了暴乱和起义,使岛内伏都教两流派统一观点。革命断断续续持续到1803年,专门针对种植园主以及“普通白人”或者影响力没那么大的白人—包括商店老板、船运代理等。这个时期流传着很多极其虚假的故事。

比如,有很多故事说,本地的洪刚用死人去颠覆敌人的军队,有一些信徒奉行食人主义。当然,这些故事,都是为了让人对克里奥尔人产生反感,让人对他们警惕起来,以至派更多军队去镇压起义。但是,这的确使加勒比地区的伏都教与巫术和幻术等联系起来。起义一直持续到1804年1月1日,当时的奴隶首领和将帅让·雅克·德萨林宣布海地成为独立的共和国。法国人失去了殖民地,新成立的海地政府和法国人需要向失去物产的种植园主支付大量赔偿,这让法国人在加勒比地区的利益深受重创。面对如此灾难,殖民地当局四处搜罗他们失败的借口。他们认为,奴隶们向古代的野蛮神灵求助了。

这些信仰给奴隶的行为煽风点火,让他们对虔诚的基督徒施加了“恐怖、非基督教式的暴行”。他们也用“死人”或“僵尸”充当起义部队。无论这指示的是行走尸体,抑或知觉被神秘手法夺去的普通人,我们无从所知,但法国人(以及其他地方的人)的确相信这些奇闻逸事,并把这归因于“当地魔术”,赋予伏都教更黑暗的名字。虽然德萨林(他变成了新成立海地共和国的总统),或者之前的奴隶首领杜桑·卢维都尔,并非如某些作家(例如迈克尔·拉盖尔)所提出,不可能属于伏都洪刚,或有能力让死人复活,但毫无疑问,在其政治表面下,伏都教依然残存着。

政治

的确,由于1957年弗朗索瓦“医生老爸”杜瓦利埃政权上台,这种暗藏在政治表面下的权力一直持续到近代。杜瓦利埃对海地的独裁统治一直持续到1971年,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位与洛阿有直接联系的伏都魔术师,他用恐惧政策统治他的国家。凡是在太子港他的总统房内拜谒他的人,都会被他杀死,他把受害者的头颅摆放在他的桌面上,用做炫耀他的威力的标志,也为了向人们树立那种形象。他用来镇压持有异议的人的秘密警察,是广为人知的马库特大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外号代表更为友好的事物。在加勒比民间传说中,马库特大叔或麻袋大叔是一位给小孩子带来礼物的人—几乎就如同海地人的圣诞老人。后来,在杜瓦利埃当政的时代,这个外号成为鬼怪的标准绰号。

马库特,正确的叫法是“MVSN”(“国家安全民兵自愿者”),听从杜瓦利埃的老友卢克纳尔·卡宾尼指挥,人人都怕他。根据当地的传说,由于他的等级中有很多杜瓦利埃亲自从坟墓复活的死人。当然,这也让马库特以及杜瓦利埃政权凶残的名声更加远扬,保住杜瓦利埃的权威。当弗朗索瓦在1971年去世时,他的儿子让·克劳德或“医生小子”继承他成为海地统治者。据说,他不是一位伟大的伏都主教。后来杜瓦利埃王室在一场起义中轰然倒下。1986年,“医生小子”逃亡到法国,马库特也销声匿迹—有人说,有些人回到坟墓里,等候医生小子的回来。今天杜瓦利埃家族依然逃亡在外,但他们已经不能在海地卷土重来。

美国社会

海地伏都教的很多训诫也在美国落地生根—特别是在奴隶人口众多的路易斯安那州。很多奴隶也一路来到南卡罗来纳州的水稻种植园工作,查尔斯顿市也成为伏都教的中心。但是,伏都教盛行的城市,却是像新奥尔良这种神秘、五光十色甚至在最好的年代都动荡不安的城市,以及城市周边地区。在很多方面,那里流行着更加残忍的彼得伏都教,这种残暴的形式关注诅咒和符咒(辟邪物)。在如灰猪—人肉等食人教盛行的沼泽地和支流,也有食人主义的暗示。人们无法走进这些沼泽地和支流,让这里的信仰有一种神秘色彩。成功地从港口或一些种植园逃出来的奴隶,把这些地方当做黑暗的避风港。人们相信,在支流心脏地区,居住着克里奥尔人,大部分人都反对白人,随时会攻击文明社会。据说,在支流、曼波和洪刚深处一些隐秘的墓地里,逃跑奴隶的后裔召唤古代非洲的神灵,让尸体复活,在人间闹事。这些后来成为了小说和电影的材料,但在19世纪,人们对此信以为真。

男爵

在美国,一些相对新的洛阿也加入伏都万神殿中。其中一位对死者意义重大。这就是墓地之王公墓男爵(BaronCimetiere),按照某些人的说法,他还是僵尸之王。正如人们对男爵的认识,他毫无疑问是海地撒麦迪男爵在美国伏都教的翻版,而撒麦迪男爵据认为是爸爸力巴的翻版。在新奥尔良的一些地方,人们也称他为十字架男爵(BaronLaCroix)。

在诸多方面,撒麦迪男爵(相关的还有他的其他化身)是海地的死亡化身。撒麦迪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星期六”,虽然就此人们也提出好几种其他解释。他被描绘成一个高个子,穿着一件长而黑的欧洲燕尾服,戴着一顶高高黑黑的帽子,但脸部像骷髅。有时候,他的脸皱缩而木乃伊化,鼻子堵塞,嘴巴缝上,戴着黑眼镜(换而言之,这是一张按海地方式准备入葬的尸体的脸)。他一只手上拿着雪茄,另一只手上提着一壶朗姆酒,他成为了欧洲古代传统的缩影。经常在墓地入口逗留,似乎等着死人新入土。他可操控葬礼,除非死者亲属举行适宜的仪式。这通常涉及给死者留点奠酒祭神的祭奠品(主要是朗姆酒)、雪茄和钱,用来驱赶作威作福的祭祖盖德。在很多的彼得万神殿中,男爵与妈妈布里吉特(MamanBrigett)或勒·格兰·布里格特(LeGranBrigette)联姻。她是垂死的化身,经常变成一只黑公鸡。男爵对死人灵魂有很大的威力,而她代表男爵收集死者灵魂。如果男爵选择这样做,他可以拥有复活的能力,可随时让尸体从坟墓中复活,完成他的意愿。

与其他祭祖盖德相似,男爵用一连串的咒语和污言秽语与他的信徒沟通。当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在海地当政时,他通常效仿撒麦迪男爵的外形和角色,这又增加了海地人对他的恐惧和敬畏。

吧吧路·阿伊

虽然人们通常把公墓男爵描绘成为一位很传统的欧洲男士,但较早时期也有关于他的描述。其中有人把他描述成为吧吧路·阿伊,他经常穿着更传统的本土装束。吧吧路是来自约鲁巴和丰人传统的洛阿(他也出现在班图的民间传说中),他主管致命疾病、生与死。他是出现在古巴帕洛·马永贝的精灵,帕洛·马永贝是拉丁美洲和一些加勒比岛屿的精神宗教。在波多黎各的一些萨塔利亚有关于他的内容,人们称他为圣拉撒路,他掌控死者,对基督教有偏好。吧吧路与公墓男爵一样,可将死人从坟墓里唤醒,让他们屈从他的意志。

伏都教信徒

在新奥尔良,一些有名望的人信仰伏都教。他们都宣称跟洛阿或盖德有直接接触,而且很多人都为伏都教信仰的核心内容奉献各自的独特观点,为其添砖加瓦。

玛丽·拉沃

其中最出名的要数玛丽·拉沃,她封自己为大曼波和“新奥尔良巫术女王”。历史上难以找到玛丽生卒日期,因为她可能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三位(可能甚至是四位)女人采用了这个公认的名字(其中有一位是玛丽的女儿)。因此,玛丽的生卒日期是1801—1881年或1794—1897年。但是,在新奥尔良,据说建立了伏都教的彼得流派的正是玛丽这位女子。她不仅吸引了新奥尔良的大量黑人参与,还吸纳了很多有威望的白人入教。事实上,这几位玛丽可能被看成是“妓院老板”或“鸨母”。毫无疑问,她在安街的一个房间举行聚会时,有人进行卖淫嫖娼,但同时也混有伏都教的仪式。

但是,据说其中有一位玛丽,可能是第一位—玛丽·拉沃(她与一位叫克里斯多夫的男子结成事实婚姻)—在沼泽地举行“特殊聚会”。在这里黑人男子和白人女子一起裸体跳舞,并与蛇进行某种互动。的确,第一位玛丽在她家里藏着一条滑走的蛇,她称之为“蛇神”。她宣称,这个名字,是用达姆巴拉·维道的名字来命名,她称之为“大蛇神”。这条蛇被认为是洛阿的化身。这可能是这个名字第一次与行走尸体的名字相联系起来,因为人们认为玛丽有能力让死者从坟墓里唤醒。玛丽在安街的家里举行聚会,人们通常都喝得酩酊大醉,他们喝大量的朗姆酒(据说是按照彼得方式在酒里混合了火药)。

约翰医生

玛丽·拉沃不是新奥尔良唯一的“伏都教女王”,因为整个城市里都有人实践伏都教—有男人也有女人。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约翰医生或约翰·巴尤(Ol’JohnBayou),据说玛丽从他那里继承了权能。据说,他是一位严厉、年迈的“黑人”,他倚着拐杖,双眼炯炯有神,能力大得让人生畏。他会制作辟邪物—将部分死人尸体研成粉末,放在小小的软棉布袋子里。这可以是咒符或咒语。这种粉末也可以在伏都魔术师的命令下,将洛阿附在尸体上,从而让尸体复活。因此,据说约翰医生有起死回生的能力。与玛丽·拉沃相似,约翰医生也有一条叫“蛇神”的蛇,据说他的部分能力来自这条蛇。

他把自己当做巫医(名字来自约鲁巴语中“牧师”一词),并且在河口路买了一块地盘,自封为僵尸之主。那个地方满是动物和人的骷髅—人的骷髅是从当地的墓地偷来—还有一些吃得饱饱的蜥蜴和涂着防腐香油的蝎子—这一切都让这个男子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并推动僵尸神话的发展。约翰医生在伏都魔术世界举足轻重,知名作家拉夫卡迪奥·海恩(据说是其中一位玛丽·拉沃的情人),曾经提到过约翰·蒙泰纳(据说是约翰医生的真实名字)的过世。海恩言过其实地声称,约翰医生超过100岁,而且他有能力让死人复活(尽管他死时可能81岁)。

20世纪70年代初期,新奥尔良摇滚音乐家马尔科姆·若本尼克(Rebennac)、长毛教授及其曳步匈牙利人一起演出,他后来用约翰医生做名字,时至今天依然沿用这个名字。他宣称,为了在世上开展他的工作,他曾经被医生洛阿附身。

琼·古尼斯

当然,在新奥尔良,约翰医生有很多竞争对手,都说拥有可与医生本人不相上下的神奇能力。他们中有些是有色人种,例如琼·古尼斯、兆欧姆、妈妈卡里巴(MamaCalliba)、呀呀医生(Yah-Yah)和祖祖·勒布里克(ZozoLeBrique)。他们都在城市不同地区从事伏都行业,声称他们能祛除疾病,起死回生。名字很有意思的琼·古尼斯(这个名字因误写而来,因为他似乎一无是处)在19世纪50年代的新奥尔良进行了一些隐秘仪式。他自称为僵尸之主,声称为了让尸体从坟墓活过来,他能将活生生的鸡撕成碎片。一些聚会中,有一些用人的皮肤制造的玩具娃娃,据说这些玩具娃娃被灌输了一种可怕的生命,这大大推动了僵尸传说的发展。

约翰·多明戈

新奥尔良之外,另外一个盛行伏都教的城市是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在这里,与约翰医生相同的人物是约翰·多明戈,或称黑巡警。在19世纪80年代末期,他的恐怖统治超出城市范围。据说,他原来是南卡罗来纳州低地地区的奴隶,但来到了查尔斯顿,在那里他在马吉克街(虽然现在名字已变了)的一角的杂志街买下了一所形状奇异、破烂的老房子。这个地方原本有一段让人怀疑的历史:曾经是一位荷兰人经营的商店,荷兰人由于犯下了无可言说的罪行,被迫回到荷兰。有人说,他也是一名黑魔术师。很快,正如他自封的,这位黑巡警成为了查尔斯顿最重要的伏都教徒,据说比所有同时代的人都更有威力,例如迪基·布鲁瑞克斯,多尔切斯特路的伏都之王,或住在夏洛特街切面包的杰克。

多明戈当然是一位长相惊人、高大、体格强壮有力的男人。他冬天时经常穿沉重的工会外套,头发很长,油腻物一直垂到脸部。他右手第四个手指头戴着一颗大大的银色戒指,形状如蛇,他称这为“大蛇神”,宣称这个戒指形成于刚果,有着起死回生的能力。据说,在马吉克街(曾经一度是那一带时尚区,但当多明戈住在那里时,那里变得极其颓败)的那所老房子里,多明戈举行可怕的伏都仪式,这些仪式让死人复活,并派他们去应付敌军。事实上,有几位公开反对他的人,都有不明不白让人怀疑的下场。

多明戈的死亡来得极其突然和壮观。19世纪末期,他与当地一位不正式的执法官交情甚笃(因此他得到了黑巡警这个绰号)。人们向他求助,让他在他们正式求助于官方的法律机关之前,能用魔法解决他们的问题。有一个晚上,他在追赶两位涉嫌抢劫一位本地居民的恶棍。他们试图逃跑,但多明戈捉住他们,把他们带回市场街,引得一大堆围观者聚集一起。

“你们看着……”他对他们说,“我就像是双手都提着一个贼的耶稣。”他停了一下,稍作思考,“只是,”他又说,“我比耶稣更强大。”他似乎还想说其他话,但他停了下来,像根杆子一样直挺挺。他脸部出现了迷惑的茫然表情,他的嘴角有泡沫流下来。突然,他用双脚跟站立起来,似乎有东西把他拉起来。有些旁观者发誓说,他们看到他的嗓门那里有长长的、非人类的手指痕迹。黑巡警咯咯作声,然后又摔到地上,人们还没凑上来,他似乎已经死去。据说,他的脸青得像凋萎的黄瓜。

人们把他抬到当地的屠宰店,放到柜台上,但人们无法让他活过来。后来,人们又叫了一位医生,医生正式宣布他已经死亡。

他躺在那里,尸体似乎在抖动,然后萎缩,变成了原来体形的一小部分。人们很难知道尸体变成了什么,因为当警察到来时,尸体已经消失了。但是,出了那件事后,没有人去那家摆放过尸体的屠宰店买肉了—他们害怕约翰·多明戈会“碰”那些肉。生意没了,屠夫后来也变成了一名贫民。没有人知晓约翰·多明戈被埋葬在哪里。

他生前从咒符、火药和辟邪物得到如此大量的金钱,必然不会被葬在贫困的查尔斯顿内的穷人公墓。后来,他最大的儿子在加兹登·格林的牛棚自缢身亡,而他最小的儿子在阿奇代尔街的一所房子里被毒死。据说,人们经常看到他的鬼魂在马吉克街道游荡,他戴着的刚果戒指闪闪发光。但这一切或许不过是古老的传说,人们用这些传说故事去恐吓那些轻信的人。然而,这些故事让这个地方变得异常险恶,也让人联想到行尸走肉的僵尸。按流传的故事,杀死约翰·多明戈是死人,他们为了报复多明戈残害他们的尸体以及亵渎神明而将其杀死。虽然人们肉眼无法看到他们,但他们也曾经是有肉体凡身—他们还能怎样杀了这位黑巡警呢?

丹麦·瓦西

在新奥尔良,查尔斯顿和南卡罗来纳州低地地区有着大量的伏都实践者、伏都女王和巫医,社会表面下总是暗藏着危险。而在海地,伏都教和政治紧密相连。据说,在19世纪早期,丹麦·瓦西领导了查尔斯顿最浩大、最严重的奴隶起义。在18世纪末期,他在一场慈善六合彩中了1500美元,并用这些钱获得自由身,在查尔斯顿成为一名木匠。受到1804年海地奴隶起义的启发(最后海地宣布成立共和国),瓦西在查尔斯顿策划了相同的起义,这场起义会让更多奴隶获得自由,并推翻市政府。策划造反的过程中,据传闻,他得到了一位名叫嘎勒人杰克的伏都洪刚协助(嘎勒是安哥拉的缩写式,表示他的非洲籍贯),他允诺支援一死人军团,凑足他的军队人数。造反本来应在1822年7月4日进行(这是法国的巴士底日),但计划详情被两名奴隶泄露出去,他们不赞同瓦西的动机。政府一共逮捕了131人。

最后,67个人被定罪,35名被处以绞刑,包括丹麦·瓦西和嘎勒人杰克。但是,有谣传认为,杰克并不是真的死去,他随时可从坟墓活过来,带领一支不死之军回来。的确,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部分时间内,查尔斯顿出现一名以嘎勒人杰克的名义进行伏都教活动的男子,而且他声称他被嘎勒人杰克的洛阿附身,并自称能让死人复活。在一场勒索案的审判中,他显赫一时,此后他被送进监狱。但是,对他的审判引来了媒体的关注和推测,因为他号称“被附身”以及他就死亡所做的一些断言。

伏都医生

在查尔斯顿以外的低地地区,伏都教和死者也紧密相连。在这里,很多“伏都医生”声称他们知道一些仪式,这些仪式能让埋葬在本地不同墓地的尸体回到某种丑恶的生命体。一些地方,如博福特县,充斥着各种巫医:博格医生、安托万医生、戴尔芬·派桑杜小姐和名字很有趣的老妈妈勾勾(Go-Go),他们有时候会在查尔斯顿的查普曼街行医。她是一位有意思的人物,因为她的追随者(参加她的聚会的人们)号称她50年前就死了,但她又从坟墓复活了,成为伏都女王。事实上,这使她成为一个僵尸,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她在访客中的伏都威望。

秃鹰医生和麦克蒂尔

南卡罗来纳州最出名的伏都教医生,毫无疑问是史蒂芬妮·罗宾逊。他死于1947年,在整个低地地区上下被称为秃鹰医生。他之所以出名,因为他与博福特县和低地地区的郡治安官麦克蒂尔一直都在魔术上有不和。

秃鹰医生祖上是非洲人,他个子矮小、衣冠楚楚,看起来更像一位非裔卫理公会主教派的牧师,而不像是一位伏都洪刚或草根工人。他非常富有,并在1943年被描述为一位年迈、有威严的绅士,“总是穿着料子很好的西装。”相反,麦克蒂尔来自南卡罗来纳州的蓄奴海沃德家族(母亲那一边),而他的祖先曾经参与签署《独立宣言》。

打从他还是个小男孩起,他就在他外公的种植园里目睹了巫医和僵尸之王的活动,并且深信他们的能力。他也深信,他有某种超出了任何洪刚人超自然方面的能力,包括秃鹰医生。麦克蒂尔和秃鹰医生之间的争锋,成为了南卡罗来纳州传奇故事的内容,一边占上风,或者反之,但最后,好运垂青郡治安官。麦克蒂尔戴上蓝色太阳镜后(蓝色是一种很显著的伏都颜色),秃鹰医生最大的儿子(他以享乐主义生活方式而为人所知),在一场模糊视线的倾盆大雨中,开车穿过长堤,淹死在一条咸水溪流里。秃鹰医生认为,郡治安官诅咒了他的家庭,于是赶紧去息事宁人。

但周围的人都认为秃鹰医生和麦克蒂尔有僵尸之王的能力,如果他们愿意,能让低地地区的死者复活。毫无疑问,麦克蒂尔也这样认为。在他卸职不做郡治安官后,关于他让人叹为观止的能力的故事,继续流传着,可能主要是为了推销他的备忘录《低地地区巫医的这五十年》。他在秃鹰医生死后出版了这本书。几个南部城市里绝大部分人实践伏都教,巫术世仇,如秃鹰医生和麦克蒂尔(后来被非常广泛地流传),也让僵尸的概念(受到非洲魔术激励)深入北美人心中。

今天的伏都教

但是,在当今美国,伏都教已变得稍微有点媚俗。新奥尔良和查尔斯顿的伏都商店遍地开花,所有的商店都号称出售“时代秘密”。人们可在这里买到咒符、护身符和僵尸纪念品;人们也可以在网上买到这些物品—包括诸如“施巫术用的尘土”这些东西,据说这些尘土能让死人复活。这很好地配合着僵尸作为行走尸体代表的看法。

在加勒比地区,直到今天,伏都教的不同说法依然蓬勃,但这些说法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这里的人把它称为“奥比巫术”或“欧比”。虽然伏都教通常被分为两大不同的信仰体系,但伏都教和奥比巫术却非常相近。的确,在某些场合,奥比巫术、刚果或彼得伏都教之间似乎甚少差异,彼得教随从有时候也被称为“奥比人”。奥比,阿香提语,意思是“巫术”或“黑暗工作”,源自偏远的加纳地区。加勒比地区分散的各种岛屿中都发现有奥比,包括维京群岛、特立尼达拉岛和多巴哥岛、巴哈马群岛、伯利兹等国家。除了所准备的咒符和护身符,据说,奥比还能让死人复活。起死回生后,他们让复活的人成为洪刚、波哥或欧比人的侍从,这也是彼得伏都教的一大特色。

僵尸

为了讲解僵尸—会走动的死人—这就是我们对这种存在的看法,上文有必要对如此琐琐的信仰体系的历史进行简要说明。在最纯粹的伏都教里,“僵尸”指的并不是会走的尸体,而是蛇,这条蛇是达姆拉达·维道的化身。在海地、美国和西印度安那的伏都民间传说中,也有关于行走尸体的故事。尸体如何被诱惑从坟墓中起来?他们是什么?他们真的是被埋葬的死人之躯壳吗,抑或他们受到一些不再神圣的洛阿或盖德所驱动?他们是否与中世纪欧洲的行走尸体近似,受到某种用巫术从几内亚精神世界吸引而来的报复性或恶意精灵所驱动?这些是让欧洲人很费解(而且会继续让其费解)的问题。

威廉·希布鲁克

把非裔加勒比的信仰体系带到西方,毫无疑问是威廉·布勒·希布鲁克(1884—1945)。希布鲁克的生活异常丰富,游历广泛,曾经有几份工作,后来开始写一些秘传和玄妙言论。

他出生于马里兰的威斯敏斯特,第一份工作是报纸的记者和在乔治亚州的《奥古斯塔编年报》做城市编辑。1915年,他应征加入法国军队,但1916年他在凡尔登喝醉酒后,被军队解雇。然而,军队对他的服役授予了英勇十字勋章。他回到新闻界,成为一名旅游作家,向《读者文摘》和《名利场》这些刊物投稿。

他接受一项任务,去了法属西非,与一个叫盖尔的部落住在一起,他声称这个部落是食人族。在这里,希布鲁克第一次吃人肉,而且他承认喜欢吃人肉。真实与否,值得怀疑,但在当时的旅游作家中,这种经历让他颇具一种异国风情。希布鲁克认为自己就是欧内斯特·海明威所说的“迷失的一代”:曾经在第一次大战中服役的年轻作家和诗人,向文化城市巴黎靠拢。他也表示出对奥术的喜好,1920年,他与著名的英国撒旦崇拜主义者、神秘学者和吸毒者亚力斯特·克罗利共度一周,这仅让他更加受到启发和兴奋。据说,他饮酒过度,使用大量药品,这似乎让他对奥术满怀激情。

他又开始旅游,寻找秘传的地方,并写相关方面的书和文章。例如,1924年,他来到阿拉伯半岛,和贝多因人和耶西迪人一起住。他们以崇拜魔鬼而著称(崇拜莫莱克·太乌,即基督教徒认为等同于路西法的孔雀天使),他必然会在文章中提及这方面。他的最终成果《阿拉伯冒险:在贝多因、德鲁司,苦修士和耶西迪魔鬼崇拜者之中》这本书于1927年出版,这本书与他的大部分作品一样,混合着一位感觉论者的奇异断言和关于神秘知识和可怕仪式的暗示。

受到加勒比伏都教故事的启发,他随后去了海地。1929年,他出版了一本名叫《魔法岛》的著作,堪称这个主题的开山之作。在本书中,希布鲁克关注到一个奇特、险恶而且黑暗的组织,他称之为死人崇拜组织。他认为,这来自早前祖先对非洲的崇拜,此书围绕着鬼魂附身和死人复活而展开来。有争议的是,希布鲁克比任何人都更详细地描绘了狂舞、神秘化身、死人复活并在活人中穿行的恐怖画面。

他用尼日—刚果语恩桑比(恩桑比,意思是“上帝”)(这可能是达姆拉巴·维道所用的“勒格兰僵尸”一词的根源)形容复活尸体,给我们提供“僵尸”这个词。恩桑比很可能是一位生殖之神,与四季变换和生长有关,也可能与重生和复活相关。这可能与死人从坟墓回魂以及复活尸体的说法吻合。无论死人崇拜组织是否真的存在,无论这个组织是否如希布鲁克所说的那样存在,都有待考究。但现在,大众脑海里开始萌发了这种看法:僵尸就是会行走的死人、而且与伏都教做法紧紧相连。

书中有一章名为《在甘蔗园工作的死人》,美国几大杂志和日报都大幅刊登了僵尸在海地的甘蔗园不知疲倦地劳作。他们受到一些波哥、僵尸之主的命令,进行无偿劳作。媒体强调僵尸笨拙的形象—我们现在已习惯联想到这种僵尸形象—毫无理由、不经思考,他们奴隶一样听从海地巫师的指令,这让西方人充满恐惧感—他们如此恐惧,不可避免的是,希布鲁克的文章和书籍形成了1932年恐怖电影《白色僵尸》的根基,这部电影即使到今天,依然被认为是很优秀的早期电影,也已经成为经典作品。

希布鲁克对海地甘蔗园的劳作工作是否真有其事?真的有尸体无偿在那里劳作?可能这种景象,从心理层面上,要追溯到古时候奴隶工作,他们在西印度安那的种植园劳作时几乎毫无思考。当然,人们也对药品使用进行了大量的推测。是否工人并没有死去,而是用某种药品“僵尸化”了(只有伏都教波哥才知道这种药品),这让受害者极其需要听从建议,而且看起来像死去一样。

或许是由于探险和写作(也可能是因为他自己的想象),希布鲁克更加堕落于酒精和虐待狂般的性体验。1933年,在他自己的要求下,他进入了纽约州韦斯切斯特郡的布卢明代尔精神病院,为他的酗酒寻求治疗。但是,他自己从里面出来,写了另一本书《精神病院》,这本书是关于他的经历的,并将这段经历当做另外一种异国历险。1935年,他与马乔里·沃德·沃辛顿结婚。但在1941年,由于希布鲁克一直酗酒成性,并对性体验有近乎虐待的需求,这对夫妻离婚了。1945年,威廉·希布鲁克在纽约的莱茵贝克居住时,服下大量药品,自杀身亡。但他死后却留下了遗产:僵尸的文化遗产。

僵尸文化

希布鲁克死后,出现了好些围绕伏都和僵尸的书籍和电影。《白色僵尸》是第一本这类题材的电影,但不是最后一部。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强调伏都权能和行走尸体的电影出现了,电影名危言耸听,如《僵尸之王》、《僵尸起义》、《僵尸复仇》。1943年雅克·图尔尼克的早期僵尸经典《我与僵尸同行》达到高潮。很多故事情节都设在海地或其他加勒比国家,影片涉及种植园主被杀死,然后通过伏都能力复活,成为一种类似机械式的人物,蹒跚走动,满怀着邪恶的巫师之愿望。与此相随的是一些宣扬僵尸主题的书籍,而书籍也在很多情况下,跟随电影之步履,步希布鲁克神奇文章之后尘。很多书籍和电影也把僵尸描述成食人的怪兽,详述食人主义之观点,这观点来自当时的非洲。书籍和故事的标题危言耸听,如《杀人僵尸》、《僵尸出没之地》以及《僵尸岛》,这些电影在20世纪30、40年代末期定期出现,内容和故事情节大致雷同。大部分都有哥特式罗曼史情调,男女主人公对某些偏远的加勒比海地区的颓坏种植园进行调查,或者调查美国南部一些蒸汽弥漫的沼泽地,却发现他们被步履蹒跚的僵尸困住。

有时候僵尸故事也会有旧瓶子出新酒—其中就有僵尸,它出现在1938年的一篇短篇故事《地狱之鸽》中,出自知名奇幻作家(野蛮人柯南创作人)罗伯特·霍华德之手笔。根据故事,这是一种雌性僵尸—介于行走尸体和巫师之间—居住在沼泽里岌岌可危的南方大宅里。伏都教民间传奇里或许也有此类生物,但即使有,也极其模糊。

当然,就此话题,也有一些严肃的民族志作品,例如1958年由法国人类学家阿尔佛雷德·米厝斯(Metraux)的书《海地伏都》。米厝斯是臭名昭著的法国“魔鬼哲学家”乔治·巴塔耶—名声恶劣的“欧什王”(字面意思是“茅厕之王”)—的密友,跟希布鲁克一样,他在1963年自尽。但是,他们都没有真正涉及僵尸问题。关于复活死人和游荡鬼魂的卡帕故事依然流传,大众,尤其是西方人,对此浮想联翩。

《恶夜僵尸》是近代最早详细叙说僵尸主题的电影之一,由乔治·A.罗梅罗执导,1968年上映—他以僵尸/行走尸体题材的电影一炮打响。故事情节相对简单直接—某种未指明的病毒激活了刚死去的人的大脑,尸体恢复了某种恐怖的生命形式。一些少年被一群走动僵尸困在一所偏远而废弃的农房里,这些僵尸渴望吃到人肉。这部电影首播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后来成为邪教恐怖片经典),罗梅罗也因此而成为知名恐怖片导演。这部电影被称赞为“恐怖片之曙光”,大量影片争相效仿,很多电影仅是惊悚片,如《僵尸大屠杀》、《僵尸为僵尸吸血》、《千年血后》、《墓地的吃人族》等。还好大部分此类电影都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没有流传到今天。

10年后,罗梅罗在一部备受推崇的《僵尸的黎明》(1978年)中,回到僵尸和恐怖片的主题,斯奈德重新执导了这部片后于2004年上映。虽然重新制作的电影褒贬不一,但票房取得很大成功,依然是美国赢利最高的恐怖片之一。这部影片讲述了某些未明的病毒激活刚死的人的头脑和躯壳,迫使他们跟人类作对,吞食人肉。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和中心地带成为了死亡之境,为数不多的几位幸存者被困在大商场里。这在观众脑海里留下了蹒跚僵尸身临其境的恐惧感。

受到有利可图的特许权驱动,罗梅罗在1985年又制作了另一部僵尸电影—《丧尸出笼》续集。在影片中,一些科技军人被潜行捕食的僵尸困在地下坑洼地里。电影受到批评家不冷不热的评论,让导演不再执导其他电影,直到2005年,他推出《死尸禁区》才重新回到银幕。这讲述了一个后末世世界的社区,他们被僵尸包围—被某种未知疾病激活的行走尸体—僵尸想破围而入。这部电影很成功,并启发了罗梅罗在2月推出的电影《死亡日记》。该片是关于几位被无脑僵尸困住的独立制片人发布的视频日记。

罗梅罗并不是唯一一位成功的“僵尸恐吓”电影制片人。2007年,达蒙·勒梅的《僵尸城》赢得了一片喝彩。在片中,他描述了一个僵尸之城,这些僵尸被神秘的寄生虫复活了。但最值得关注的此类题材电影,当数弗朗西斯·劳伦斯的《我是传奇》(2007年)。影片改编于理查德·马瑟森在1954年写的同名小说(之前在1971年,由鲍利斯·席格导演了《最后一人》)。该片讲述了罗伯特·内维尔的故事,他相信他是一场可怕的瘟疫中的为数不多的几位幸存者之一,这场瘟疫从2009年的癌症治疗方法突变而来,全球已有90%的人口丧命于此,而且复活成为吃人僵尸,他们只能在夜间或在阴影中出动。该片的票房取得成功,并让出演内维尔的威尔·史密斯名声大震。

但是,更加有趣味、体贴人情的电影要数罗宾·卡皮罗导演的法国电影《鬼魂》。在本片中,一个法国小镇里,死人从坟墓起来,但他们没有攻击活人,而是尝试着融入社会,回到生前生活。本片为传统的僵尸题材电影提供了全新的视觉。

伴随僵尸电影欣欣向荣的是人们通过阅读书籍和漫画对行走尸体兴趣与日俱增。市面上出现了好些以僵尸为主题、面向大众市场的平装书,书名如《僵尸岛》、《僵尸恐惧》、《不安分的死者》以及好多选集,这一切都包括希布鲁克的《在甘蔗园劳作的僵尸》。有些文章糅合了科学主题和伏都主题,为僵尸故事引进相对新的元素。例如,据说,人们用盐可打败僵尸。海地民间传说里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盐对僵尸有影响,虽然在欧洲传说里,盐可用来防御巫术和恶魔缠身,盐也可能出现在某些伏都仪式里,但并不确切。

市面上也有僵尸漫画书。其中最值得关注(也是最好的)的是《死亡世界》,这本漫画在1986—1987年由箭头漫画社(后来改为口径漫画社)在美国发行,持续发行了至少6期。漫画内容以加里·列得写的短小僵尸故事系列为主,配以文斯·洛克的精美插图。最近,一本名为《行走僵尸》的漫画非常成功,这本漫画由合影像漫画公司出版,罗伯特·科克曼创作,托尼-摩尔配插图。书里讲述了一个叫肯塔基的辛西安纳的社区,被僵尸统治的世界包围。漫画再次在大众脑海和大众文化里树立起僵尸的恐怖形象。

僵尸法律

让事情更加蹊跷的是,人们普遍认为海地法律曾正式禁止人们使用僵尸作为奴隶劳工,而且有相关内容的法律条款。这让人们普遍相信,世上确有僵尸此类物种,他们是活生生的尸体,可能被某些使用黑魔术的人指使。这加强了人们对海地行走尸体的信念。事实上,1835年《海地刑法典》第246条内容如下:

若聘请任何活人,即使工作未造成任何人死亡,但造成昏迷,此类行为应该定罪为蓄意谋杀。如果使用此类物质,人员已经埋葬,无论后果如何,此类行为均应被视作谋杀。

虽然有人为了证明海地确实存在僵尸,笼统而模糊地提到此法律。但似乎与死者没有关联,却与那些服药而导致身体器官缓慢,让人误以为死亡的人有关。的确,有些人可能被埋葬后,后来又“复活”了。“复活”后,有些可能会因为药物作用而使其大脑受到创伤。

海地男子克莱维斯·迪亚兹已经去世,并已经下葬了18年。在1980年,他在他出生地的另外一边游荡,看起来好像活着。他妹妹安吉莉娜刚好在那边居住,认出了他,但他却处于模糊和丝毫不受外界影响的状态,他认不出他妹妹。他在海地游荡了一段时间(有人认为他游荡了16年之久)。根据这个故事,发生了一场土地争执后,他弟弟在1962年给他吃了某种粉剂(精神治疗物)—他弟弟是一位出名的伏都波哥。两天后,两位合格的医生宣布他死亡,他妹妹安吉莉娜和玛丽·克莱尔接受这个说法。他被埋葬在家乡勒伊斯特尔(L’Estre)。

很快,据说他“复活”为僵尸。“复活”后,克莱维斯很快被卖给另一位波哥,据说那位波哥有一支僵尸奴隶队伍,在他的甘蔗园工作。但是,随着药效逐渐消失,他开始意识到周围环境,并且成功逃了出来。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恢复神志—事实上,他也不会完全清醒过来—他大部分时间都神志不清地在岛上游荡,最后闯入他妹妹的村子里。

一些当地的医生给克莱维斯做检查,说他服用了大量的神经毒素,药品使他处于几乎瘫痪和高度易受影响的状态,偶尔他看起来与死人无异。他的故事有点不连贯:他被弟弟“从坟墓里复活”,然后被卖给一位定时让他吃内含“魔法药水”食物的波哥。当波哥死后,克莱维斯恢复了部分神志,成功出逃。毫无疑问,他服用了某种伏都粉剂,这种粉剂产生了功效,让他明显地变成一具“僵尸”。只是他到底服用了什么,值得考究。

僵尸毒药

20世纪60年代,人们认为,用河豚鱼的鱼皮和内脏可以使尸体“成为僵尸”—河豚被认为是地球上第二大致命生物。人们认为,这种鱼的某些器官(在日本和亚洲也叫东方豚)会分泌出一种让人瘫痪和死亡的毒素。这种毒素,据认为是僵尸粉剂的主要成分,也被称为“复活粉末”。但是,20世纪80、90年代,这种假设发生了变化。人们认为,它是被一种曼陀罗花或曼陀罗草毒素,这是茄科植物,也叫僵尸胡瓜。这种植物能产生莨菪碱,这是一种四氢异喹啉生物碱的药物,在非洲有时候用做药物,但副作用即使不是致命性,也颇具灾难性。西非民族传统中,人们在一些仪式内含有少量这种物质的混合物。据说,这种药物能引起类似死亡的恍惚状态,在这种状态可能会出现幻觉。如果服用大量药物,据说可会造成让人误以为死亡的瘫痪。有时候,人们把曼陀罗的功效描述为“醒着梦游”,做梦的人是醒着的,但与周边世界完全脱离—这就是大众眼里的僵尸。

这导致20世纪80年代早期第一本“正经”的关于僵尸毒药的书面世,这本书是根据著名的克莱维斯·迪亚兹的故事。这就是1985年出版,由加拿大民族志学者韦德·戴维斯创作的《蛇与彩虹》。1988年,这本书由著名导演韦斯·克雷文改编为一部非常轰动、广受好评的电影。这本书旨在寻找能在海地产生僵尸的某种“药物”。戴维斯推测,这种毒素有一种解药,可从毒扁豆的衍生物生产出来。

虽然戴维斯的作品将僵尸的观点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但他的作品被他追求轰动效应、过分渲染而自我放纵的风格毁掉了。他把自己描绘成为一位近代的印第安纳琼斯—驾着飞机,应对着吃人族和猎人,寻找“神秘奥妙”,之前这被白人否认。在很多方面,这本书读起来如同一个探险故事,这就是本书对电影制片人有着如此大的吸引力的原因。戴维斯的一些方法和证据随后受到其他专业学者的质疑。他的作品只是对僵尸现象稍作研究,但最后,僵尸依然很大部分还是一个谜。

僵尸真的存在吗?

因此,僵尸真的存在吗?它真的是死人的躯壳受到某种超自然(或其他)能力而复活?虽然韦德·戴维斯和其他人已经有了断论,西方很多人依然相信僵尸确实存在。当然,关于“僵尸”,也有很多神奇故事,这些故事来自海地和加勒比地区,这些故事也成为作家和电影制作人的流行恐怖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一些“科学腔调”似乎修改了一部分故事情节。之前,僵尸是被伏都魔法创造出来,而现在僵尸之所以存在有其他原因。而且随着人们考虑到细菌战争和生物武器的增加,“僵尸”起源偏向于来自某种未知疾病。20世纪末期,人们认为,某种病毒瘟疫能够杀人并使之复活为僵尸,这种想法更加符合人们的科学观点,而且牢牢抓住大众的想象,让人们渐渐淡忘了波哥、曼波以及其他伏都信徒。即使如此,僵尸受害者的形象依然相同:空洞的目光、蹒跚的步态,甚至一丝人肉的味道。这的确是来自僵尸传说的行尸走肉形象。

僵尸,保留着行走尸体的恐怖传统。其他文化中暴力而有恶意的蹒跚僵尸形象被加强了。例如,斯堪的纳维亚的左耳鬼形象。很多方面,人们认为僵尸富有敌意,充满邪恶,而且受到一些用僵尸进行邪恶目的的人所支配。这曾经是伏都教的主要信条。但这种看法得到全世界肯定了吗?还有持有不同角度的文化吗?现在我们开始探讨这个问题。